中新网南宁8月7日电 题:看望老挝“六七”校园南宁原址 跨国校友见证中老友谊\n\n  作者 黄令妍 王以照 唐诗\n\n  走进躲藏于南宁闹市区的广西壮族自治

中新网南宁8月7日电 题:看望老挝“六七”校园南宁原址 跨国校友见证中老友谊\n\n  作者 黄令妍 王以照 唐诗\n\n  走进躲藏于南宁闹市区的广西壮族自治

中新网南宁8月7日电 题:看望老挝“六七”校园南宁原址 跨国校友见证中老友谊\n\n  作者 黄令妍 王以照 唐诗\n\n  走进躲藏于南宁闹市区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总工会干部校园校园深处,红墙掩映在盛放的老挝国花——鸡蛋花中。这一清静旮旯,是曾接收和保护千余名老挝孩提的“六七”校园原址地点。\n\n  20世纪60年代,为协助深陷反侵略战争的老挝,我国无偿在南宁建造一所老挝中心干部子弟校园。该校因中老两边于1967年确认兴办而得名。\n\n\n\n图为校园生活相片。 黄令妍 摄\n\n\n\n图为老挝学生曾运用的物品。 黄令妍 摄\n\n  “关于那些在老挝国内阅历战火纷飞,不远千里来到我国的老挝儿童来说,‘六七’校园可谓是一片高兴的净土。”广西总工会干部校园讲师覃妹锦介绍,其时“六七”校园设置幼儿班、小学一至六年级。老挝政府派出教师,担任教育安排和办理。中方供给办校经费和后勤保障,为老方师生供给了安稳、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。\n\n  沿着中老友谊林中的小径走向“六七”校园陈列室,很多材料图片记录了半世纪前老挝儿童的异国校园生活——打乒乓球,观看文艺演出,在地里培养瓜果蔬菜,前往南宁市公民公园玩耍……“孩子们喜爱学唱我国革命歌曲,还有的孩子跟着中方工作人员学习一点汉语。”覃妹锦告知记者。\n\n  “六七”校园前后办学9年,共有1074名老挝学生曾在校学习。当年在此就读的单纯孩提,后来许多成为了老挝党政高层,经济、文明等范畴的杰出人才,是老挝国家建造的中坚力量。幼年在南宁的阅历,则成为他们的团体回想。\n\n\n\n图为校园生活及中老代表团沟通相片。 黄令妍 摄\n\n\n\n图为校友赠礼。 黄令妍 摄\n\n  2009年以来,广西官方投入400多万元用于保护补葺“六七”校园的教室、宿舍、办公楼,整修路途。60批次的“六七”校园校友、老挝和东盟各界人士先后到访观赏。部分校友向陈列室捐献了上学时期运用的旧皮箱等物品。\n\n  校友们感恩校园的培养。覃妹锦介绍,他们中有不少回访时站在校园宿舍楼前的棕榈树旁,比划着慨叹,“其时这棵树只要这么高……”\n\n  由广西播送电视台与老挝国家电视台联合制造的纪录片《情投意合》,述说了这段特别的前史——“六七”校园师生现在仍每年举办集会,思念从前的年月。“咱们的职责便是,持续传承老中夸姣的友谊。”“六七”校园校友,现任老挝公民革命党中心政治局委员、政府副总理吉乔·凯坎匹吞在片中说道。\n\n  “六七”校园往事,是中老同舟共济,在抗击殖民主义、帝国主义奋斗中同舟共济的重要见证。广西外事办公室主任石东龙表明,作为“六七”校园地点地,广西以“六七”校园校友为枢纽,多年来与老方坚持高层来往,展开教育、经贸、减贫等范畴协作。\n\n\n\n图为校友代表团种下中老友谊树。 黄令妍 摄\n\n\n\n图为补葺后的宿舍楼。 黄令妍 摄\n\n  当时,广西官方和老挝签署干部沟通协作方案;以万象和琅勃拉邦作为示范点的中老减贫协作项目、老挝—我国(广西)农业协作示范区,正在协助改进当地出产生活条件;不少老挝留学生在广西高校学习,成为推进两国友爱往来的桥梁,连续中老代代友谊。(完)【修改:李岩】